《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是一本由[日] 齋藤嘉則著作,后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5.00元,頁數:32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文章地址:http://www.kitagaya.com/content/49-289319.html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一):《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發現正確的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存在著一部分隱性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說是“隱性”的,是因為這部分人從醫學角度并沒有坐實糖尿病,但是,這些人已經陷入了“壓力→大吃大喝→缺乏運動→脂肪和毒素堆積→壓力”的惡性循環,非常容易被“三高”困擾了。
從這個生活場景中我們發現,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無節制的生活模式是這種惡性循環的本質原因;另外,個人自控能力的強弱,也操控著惡性循環鏈的暫緩或者繼續。
那么,這其中的因果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通過切斷因果關系中的哪個因素才能阻止惡性循環呢?
在齋藤嘉則的《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里,作者認為,不知道什么是對的問題的情形下,急于解決問題,往往會適得其反。
所以,作者構建出嚴謹的邏輯思路,通過真實的案例,帶領我們利用數張圖表和多種模型,來逐步進行問題思考,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問題。
說起齋藤嘉則,曾在全球知名的麥肯錫里擔任管理顧問,在大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營銷策略方面有著豐富的顧問服務經驗,這是該經典著作可以重印24次、日本暢銷20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研發的策略和問題解決技巧,適用于多個領域,不單是商業、職場,也不單是企業、部門,還在個人發展道路上,也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作出選擇,也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但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找出那個對的問題才行。
▲01 什么是正確的問題?
所謂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目標與現實的差距。
比如,現實生活中身形過于消瘦的女孩子,反倒覺得“再胖點兒,會更好看點兒”,所以,她們想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加體重,努力實施“增肥”計劃來達到心中的“溫胖”目標。
所以說,問題就潛藏在目標與現實的差距中。
正如作者所言,市面上有很多關于如何解決問題的書籍,但是,正兒八經地探討“什么是對的問題”的著作其實很少,這也導致了大家在問題面前,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步驟:認真思考問題本身,深知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問題。
忽略了這個重要步驟,也就導致了即使對問題進行了解決,最終卻收效甚微。
成年人最尷尬的境地就是提出一大堆的訴求之后,還是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02 為什么沒法兒找到正確的問題?
市場和競爭環境在不斷地變化,生產技術不斷地更新迭代,商務環境也極其復雜,這就預示著企業和個人將會面對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時代,經營者、領導者不需要進行事無巨細的技術指導,而是要要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已經開展的項目,還是即將發展的事業,這個能力還會影響著是否可以成功革新、是否可以進入新階段。
所以說,可以在初級階段就能發現問題,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并且可以把控現狀,非常重要。
很多人很容易忽視自己的目標,這樣一來就很難明確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再加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技巧不夠成熟,也很難有效地解決問題了。
即使正確認識了自己的目標,很可能會對現狀只是膚淺地認識,也可能會過度自信,還可能會非理性客觀地看待現狀。
不能透過表面看本質的話,就無法決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不能把問題的本質具體化,就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03 怎么才能找到正確的問題?
首先,真正的商業領袖,需要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和使用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分解能力和整合能力,戰略性地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從四個維度構建發現問題的“4P”框架。
比如,你要好好審視買房的意圖(即目標Purpose軸),盡量減少“當初為什么要買這個東西”的苦惱;抬高視線拓展看待問題的視野(即立場Position軸),多幾個視角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觀察一只鳥(即空間Perspective軸),格局不同,問題也不同;思考不久的將來(即Period軸),從愿景中發現問題。
最后,把握深度,將問題具體化。
歸根結底,商務活動是一種“成果主義”,它可以通過銷售額、利潤等數字來對其進行判斷和評價。
但是,只看數字是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的。
所以,需要對問題進行邏輯分解、深度探究才行。
我們要進行不斷追問,不斷地詢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深入地挖掘問題。
我們要知道,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限制,我們不可能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抓住重點,著重解決。
比如蕩秋千,搖晃的方式會受到搖動力度、乘坐人的體重、風的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們要從中找出產生問題的重要因素。
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收集大量的有效信息來降低風險,從而做出好的決策。
結語
在團隊合作中,不要被感情左右,要理性客觀,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多維度地思考問題,在共同目標下,團結一致。
當然,也會出現團隊合作無法進行的情況,這個時候,脫離團隊反而可以冷靜地思考,很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創意。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人人都可以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人人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二):為什么你努力了,還看不到自己的成長
我有一個同事,經常會在朋友圈上分享自己每天學習的知識,我也時常去關注學習,然而某一天,他突然發了一條:為什么學習了那么多東西,努力了那么久,自己還是在原地踏步呢?于是我私信問他為何突然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的同事經常看到一些推廣,看到哪些課程好就跟著一起學,沒有自己的計劃,即使覺得自己學得不好,也只是調整自己學習目標或方式,卻從來沒有去想過問題的根源,也就是他從未想過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只是跟隨大眾,別人學什么,自己就跟著學。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快速成長,卻從未去思考過,自己想要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找不到方向,那么一路的努力就很容易白費,就如同在工作上出現的失誤,如果我們無法發現并解決真正的問題所在,那么就很容易一直出現失誤。
在企業咨詢中擁有豐富經驗的齋藤嘉則,在他的書中《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當中說到:無法發現問題是因為看不到應有的狀態。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者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就不知道自己的現狀與未來之間的差距在哪里,無法知道自己該往什么樣的方向努力,往往發現自己努力之后還是原地踏步。
所以,無論是個人、經營者或是商務人士,掌握發現真正問題的能力,是重要且必備的資質。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一書分為了2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發現問題應具備的4種能力以及如何運用“發現問題的4P”來合理設定問題,第二部分則是進一步分析問題本質的3個觀點以及提供15個將問題具體化的分析技巧。理論加實操演練,全方位地幫助我們學會掌握發現問題的能力。
而如果我們能夠明確問題,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解決方案的準確度。
那么回到我那位同事的問題,他應該如何解決目前的困惑呢?根據書中“發現問題的4P”,也就是目的、立場、空間、時間來進行自我分析。
1.你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找到我們的目的,這里要把目的與目標區分開,目的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最終的狀態,而目標是階段性且具體化的,例如減肥這件事,目的是擁有一個標準的身材,而目標可以是體重達到45公斤。
為什么要確定自己的目的呢?因為我們必須清楚了解自己最終目的是什么,并圍繞著這個目的進行計劃而不會偏離了軌道,就像在導航中,我們的目的地是固定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路線去抵達。
所以在努力之前,我們要清晰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努力?為了成為什么樣的人而努力。
2.不同身份,不同目的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當中,我們會擁有不同的身份:孩子、父母、伴侶、領導等等,所以,在我們發現自己最終目的的時候,可以分別從不同的身份來進行分析,比如父母,自己想要成為一個獨立能夠做孩子榜樣的媽媽或者爸爸。
不同身份會有不同的目的,而這些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們不僅僅是獨立的個人,也是跟身邊的人有緊密聯系的,所以當我們在尋找自己的目的時,也要考慮在不同身份下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3.不同維度的自我實現
第三個就是空間軸,也就是從不同維度來確定自己的目的,可以參照生命之花的八個維度,從職業發展、財務狀況、個人健康、家庭、個人成長等等不同維度來確定自己的最終目的。
不同維度的發展,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保持平衡,有的人會只專注于事業而忽略了家庭的維護,而有的人會因為顧著家庭而忘記了自我成長,這些都容易造成人生的失衡,所以要學會從不同維度對自己的最終目的進行分析,從而讓自己的人生均衡發展。
4.階段性目標達到最終目的
最后一個就是時間軸,這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分階段性地設定目標,到最終達到目的,我們可以分成三年、五年、十年等進行階段性計劃,給每個階段都設定目標,到最后達成目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將目的拆解成階段目標來完成,當我們想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之前,我們首先要堅持從1走到100,這中間的99步看似很艱難,但實際上只要我們計劃好每一步,并堅持走下去,就會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勤奮與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努力只會讓自己陷入“假自律”的怪圈,永遠都看不到自己的成長,唯有目的性地努力,才能達到自我實現,唯有發現真正的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三):你的問題,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么?
在 18 世紀的歐洲,在大的的婦產醫院里,產褥熱的死亡率是5%-20% 在小的醫院,產褥熱的死亡率甚至高達 70%-100% 。
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那么高的產褥熱?
醫生們兢兢業業地研究大體老師,試圖找到答案,但是他們每次檢查完尸體之后,轉身就去檢查產婦的陰道,尸體里的鏈球菌就這樣進入了產婦的身體。
直接導致了居高不下的產褥熱。
匈牙利的醫生塞麥爾維斯在反復觀察之后,獲取了產褥熱的原因,于是他立即要求他所在醫院的醫生和學生們:在進入病房前要洗手,而且要用漂白粉洗手!并洗刷手指甲!就這一簡單的預防措施,使他所管轄范圍內的產褥熱死亡率急降 90%。
一個困擾大家多年的問題,就用最簡單省力的方式解決了。
很多人在遇到問題之后的第一時間就是分析問題本身,然后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如果我們遇到的問題本來就是錯誤的,這個要如何解決問題呢?
日本作者家齋藤嘉則,曾供職于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工作數年,后成立公司為企業做經營和營銷顧問工作,他憑借豐富工作經驗和知識,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里詳細地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發現問題,如何分析問題,讓我們成為一個不是為了分析而分析的職場人。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在日本暢銷20年,重印24次,在書里面有大量的案例作為佐證,可以幫助我們重塑發現問題的能力。
01操作時發現問題 VS戰略性發現問題
在目前的職場中,我們更多的著眼于現狀與計劃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要找到關鍵,就能高效地解決問題。
但是因為在此過程中 ,我們沒有“質疑問題”這個環節,那么我們就有可能進入一種怪圈,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我們的節奏,過分強調現場執行的持續性,為了嚴格執行規定的作業標準,就會不斷地修改我們的操作指南,那么永遠無法執行解決方案,也無法產生產生出好的產品和服務。
同時也是因為沒有“質疑問題”這個步驟,當新的問題到來時,我們就會處于一種被動的情況。
例如,在中國,我們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一直非常迅猛,很多企業都以完成現有目標為宗旨,但是當智能化生產模式到來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的生產模式無法適應新的生產模式。有很多的企業在紅海市場中只能被吞并或者被淘汰。
為了避免傳統的“操作式發現問題”,我們應該使用戰略性發現問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謂的戰略性發展指的是:自主地提出應有的狀態,通過找到“應有狀態”和“實際狀態”的差距。
在封閉的時候,因為競爭壓力沒有那么多,所以我們只要找到對標的對手,并努力向他靠近,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成功,但是隨著經濟大發展,很多產業除了要應對本行業的對手,還有替代者的進攻。
02 利用4P,合理設定戰略性發現問題的狀態
齋藤嘉則老師在書里面說,事實上企業都會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企業主卻很難想清楚企業到底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企業。
如何才能做到戰略性發現問題呢?作者建議我們利用4P原則。
首先是,目的是,確定我們解決問題的目的。為了什么?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有目的,有目的之后我們才能做得剛好。但是很多人在解決問題時卻誤把解決問題時會把手段當做目標。有不少人為了鍛煉身體,要求自己每天跑步,最后卻傷害半月板。鍛煉身體才是目的,但是很多人卻將每天跑步當成了目的,最后得不償失。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否則,我們很有可能一直將自己困于泥潭中。
例如,同樣是銷售一幢房子,有的銷售會仔仔細細地詢問顧客的需求,然后把手上的房型都介紹一遍,他們根本就不關注客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如此往復,很有可能房子沒有銷售出去,客戶源也會越來越少。問題的本質不是推薦,而是怎么幫助客戶找到合適的產品,然后促成銷售。其次,我們要確定立場軸,想清楚這到底是對解決誰的問題
因為工作的崗位不同,大家的立場自然是不一樣的,就企業本身而言,因為客戶就是金主爸爸,所以大家的立場就是服務好客戶。在中國,共享經濟的興起就是解決了顧客就是上帝的問題,不管是遠距離的顧客還是近距離的顧客,共享車都愿意為你服務。這些被傳統出租車行業拋棄的小部分顧客才是公司利潤的最主要生力軍。
再者,我們需要延長空間軸,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當我們格局不夠時,我們就會陷入搶先解決問題的境地。事實上我們解決的不是問題,只是想讓自己從那種懷揣不安的情況下走出來。魯迅去日本留學學醫,最后卻成了民族作家,都是救人,有的人救命,有的人救心。
荷馬在 《伊利亞特》中寫道:眼界和心態決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注定了你與別人的階層是不同的。
換了一個想法,魯迅先生就成為了不一樣的偉人。
作者還告訴我們,大格局意味著要擴大思考空間,還要解決的問題,將自己放在這個已經整理好的框架內,就能很清楚的看清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
最后,利用好時間軸,學會截取問題的關鍵節點。
很多年前,馬化騰想用50萬賣了騰訊,但是沒有人買,現在有誰敢用50萬來買騰訊?
這個就是時間對企業的影響,如果當年在騰訊危難時,不是創作人的爭相奔走,現在也不會有騰訊的成功,如果現在沒有企業的明確方向,也不會有企業更好的發展。
根據時間軸設定的時間和期間不同,我們的問題必然會有不一樣的變化。請永遠相信那句話,把你的眼光放到遙遠的未來,現在的你只管努力做,時間會給最好的答案。
03 寫在最后
終其一生,我們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能在職場上更好地成就自己,這將是對你的人生有重大的影響,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中,有很多的操作案例值得你去看看,用顧問的角度看待職場和企業,你或者會收獲不一樣的職場思維和職場路徑。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四):無法解決問題?可能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是對的問題
在《演員請就位》第2季中,曾以《武林外傳》中“無雙”一角走紅的倪虹潔,跟馬蘇搭檔演出了《隱秘的角落》中兩媽對峙的一幕。
精湛的演技,使一向嚴格的李誠儒也贊嘆:“你們二位的表演,讓我看到了《演員請就位》,應該有的水準。”
1978年生人的倪虹潔,卻有一把辛酸淚:接到的戲越來越少,現在只能演媽和反派。她說覺得自己就像一根皮筋,每天都會把能量充得特別滿,想著創造角色;但因為爭取不到角色,那根皮筋就會彈回來,心特別疼。
39歲的馬蘇也道出自己拍戲的艱難:一個導演朋友開新戲,她想爭取一個角色,朋友說,“你太年輕了。”她正高興呢,朋友來了一句,“你演媽太年輕了!”
兩人的話,引起了臺上對40加女演員所處困境的一番探討。
趙薇發表了不同的見解:我覺得根本不是四十加,而是現在所有的女演員,都很難出頭。她說那天看到那些廣告,所有的女性化妝品、護膚品,全是小男生代言。她忍不住問,“姑娘們都去哪兒了?”
隨后,趙薇對臺上的爾冬升、陳凱歌、郭敬明說:“我覺得你們男導演,要多拍一些女演員。”
爾冬升趕緊辯解“拍很多了”;郭敬明也說,“我是拍女演員出名的……”
其實,趙薇有些冤枉男導演了,女演員處境艱難并不是男導演的鍋——畢竟大部分資本都是逐利的,市場競爭就是這么殘酷。
微博的3個高贊評論說出了真相:
“因為觀眾大部分是女性”;
“大部分狂熱追星的觀眾是女性”;
“大部分為偶像狂熱刷銷量的都是年輕小姑娘”。
果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就像曾任麥肯錫管理顧問的齋藤嘉則,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中說的,你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是對的問題。
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這本書中,齋藤嘉則用豐富的工作經驗、翔實的知識、大量的實例,深度解析了什么是問題、發現問題需要的4種能力、4個框架,以及分析問題本質的3個觀點、15個將問題具體化的技巧,是商務人士的案頭書。
倪虹潔40加,只能演媽媽?趙薇說女演員都難出頭:原因是這個?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學會發現問題。
那么,什么是問題呢?齋藤嘉則指出:問題是應有的狀態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現在體重是120斤,你想減到98斤。那你的應有狀態就是98斤,現狀是120斤。你的問題就是兩者之間的差距——22斤。
怎樣發現問題呢?作者提供了4個方法,也就是發現問題的4P框架。
不斷思考真正的目的,提升看待問題的維度。
人的所有行為都有目的。你做一件事的目標、意圖、宗旨,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都可以理解為目的。也就是“為了什么”,或者說是“應有的狀態”。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走得太遠,不知不覺地忘記了最初的目的。
舉個例子。你為了健身,在附近的健身房辦了一張年卡。剛開始時,你堅持每周去三次,每次鍛煉一個小時。但是,時間一久,你就把“每周去三次,每次一個小時”當成了目的,形成了一種執念。
就算身體不適或是工作沒做好,也要勉強自己去。這樣,你就將實現目的的手段,當成了自己的目的,丟失了最初“為了身體健康”的初心。
迷失了真正的目的,也就不能正確地發現問題,更不能解決問題。
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思考是對誰而言的問題。
一個人站在什么位置看問題,會決定這是“對誰而言”的問題,以及“用哪種思考方式來看待問題”。比如同一件事,經理和員工、店員和消費者、男士和女士,看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一個城市的房價下跌了,對開發商或已買了房準備投資的人來說,是個壞消息;而對計劃買房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所以,要想公正客觀地看待問題,就必須超越現在的立場,從多個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分析問題。
靈活轉換看待問題的廣度和切入點,明確在何種格局內看待問題。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來看一張圖片:
上圖豎著看,中間的字符是“13”;橫著看,它又變成了“B”。所謂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說,在不同的框架內看,發現的問題也迥然不同。
在看問題時,我們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樣,只見局部不見整體,脫離現實;而是要盡量站得“高”一點,格局放“大”一點,才能拓寬視野,把握全局。
設立獨立的時間軸,提升解決方案的準確度和自由度。
是在哪個時間點截取的問題也很重要。不然會發現有人在說近期的事,有人在說未來的事。
以一個交通事故為例。如果把時間軸設為現在的話,問題就是怎樣救助患者、疏解交通。如果把時間軸設為未來的話,就是思考:在這個地點,為什么總是發生交通事故?要怎樣完善道路、信號燈等……
我們要試著設立獨立的時間軸,比如現在、不久的將來、遙遠的未來等,這對發現問題及進一步解決問題來說,很重要。
發現問題的4P是相互影響和聯系的。比如說,如果目的改變了,立場軸、空間軸、時間軸也會相應改變。所以,我們要學會綜合運用,明確應有的狀態,找出差距,發現問題。
現在,這4個方法,你都學會了嗎?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五):發現問題的本質,讓你在解決問題時事半功倍
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有這種情況:某件事出了問題,人們忙著去解決,結果卻是一處處理好了,另一處又不行了,就像打地鼠游戲一樣,按下一個又冒出一個,似乎永無休止。
這是因為處理問題時考慮不全面嗎?不一定,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總是急于求成,沒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急著尋找解決方案,所以總是得不到想要的成果。
日本知名企業管理咨詢顧問齋藤嘉則提出,解決問題的原點在于發現真正的問題,只有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對癥下藥。
他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一書中詳細地闡述了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而《工作的原理:解決問題篇》則為大家介紹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發現問題篇》。
01 我們為什么無法發現問題?
問題指的是現狀與目標應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解決問題則需要找出縮小這些差距的方案。
問題 = 應有的狀態 - 現狀
只有觀察是什么帶來了差距并抓住其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那么,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發現問題?
1)無法正確描繪目標應有的狀態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無法描繪目標應有的狀態,也就看不到現狀和應有狀態之間的差距,自然不能發現問題。
2)無法正確認識現狀
有人對現狀過度自信,有人一味地追求應有的狀態而忽視了現狀,有人為了避免承擔責任而隱瞞現狀……都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現狀,“現狀”與“應有的狀態”缺一不可,對任何一個認識不明確就無法找到真正的問題。
3)看待問題過于表面化,無法抓住問題的本質
我們常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分析,只有深入地分析問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4)從解決方案倒推,忽視了問題本身的變化
很多人著眼于眼前,只關注可行的解決方案,而忽視了問題的變化。問題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問題發生變化時,我們也要根據其變化對解決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
02 如何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如果無法找出真正的問題,所謂的解決方案常常不會產生效果。 我們知道了自己無法發現問題的原因,可以從根本著手,提高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
① 觀察能力:觀察目標現有的狀態,準確地掌握事實,以客觀、正確地認識現狀。
② 判斷能力:從負責人的立場上決定需要處理的問題。
③ 分解能力:對比整體和現狀,具體、有邏輯地分析問題。
④ 整合能力:設想整體狀況,整合其結構。 觀察、判斷、分解、整合,通過這四步,我們可以發現現狀和應有狀態之間的差距。
4P指的是:purpose(目的軸)、position(立場軸)、perspective(空間軸)、period(時間軸),這四個維度有助于讓我們設想應有的狀態。
① 目的軸:重新審視我們的目的,弄清楚我們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避免迷失和遺忘。
② 立場軸:在處理問題時,不同的立場會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法。思考立場,就是思考“對誰而言”的問題。想要公正客觀地看待問題,需要做到:脫離現在的立場,從不同立場看待問題。
③ 空間軸:擴大自己看問題的空間,盡可能從高處看問題。
④ 時間軸:時間軸一般分為四部分:過去、現在、不久的將來、遙遠的將來。當我們把具體問題進行分解后,最好是給每個問題一個獨立的時間軸,以單獨思考。另外,在多數情況下,應把時間軸放到未來去思考。
03 如何分析問題?
全球經濟大融合,各個商業領域之間并不像以前那樣涇渭分明,而是彼此交叉、重組在一起。在分析問題時,我們要擴大分析,也就是說,從“擴展”中找原因。就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拉高到衛星的角度去看歷史(看問題)。
從廣度上分析問題可以運用幾個方法:
① MECE原則
MECE原則是麥肯錫公司提出的,指的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無重復、無遺漏。我們可以運用MECE原則來鎖定問題擴展的基本要素,從整體到局部分析問題,從而客觀地認識現狀。
② 趨勢分析
趨勢分析指通過過往的長期趨勢找出趨勢線的斜率、拐點、面積,以此來把握結構的變化。這種方法需要制作圖表。
③ +/-差異分析
通過圖表分析自己公司在時間軸上某兩點之間產生差距的+/-變化要素,或者分析本公司和其他公司/業界平均值之間產生差距的+/-差異要素,方便我們對問題的要素進行分解。
④ 集中與分散分析
用分散圖可以找出主要差異和偏差,也就是集中與分散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檢驗管理者的控制能力。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信息也很繁雜,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深度思考”,只有深度分析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
① 因果關系分析
無論是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商業內部都有其因果關系,如果發現企業陷入了惡性循環,通過因果關系分析,可以讓我們鎖定惡性循環出現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 相關性分析
相關關系指一方發生變化另一方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的相互影響的關系。沒有哪種商業模式是獨立存在的,必然有其他因素與其存在相關性,在進行相關性分析時,找到相關性較大的要素,從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③ 市場份額分析
市場份額分析主要包括2個要素:公司的“市場覆蓋率”、商品和銷售能力的“勝率”。市場份額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與市場其他公司的差距。
04 公子的話
這本書是寫給企業管理者的書,本書和《工作的原理:解決問題篇》是一個系列,旨在幫助企業管理者提高解決問題的領導力,對于普通職員而言,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分析方法,如果沒有學過圖表分析,其中介紹的各種分析方法也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很多時候只要能夠準確地把握問題的關鍵,那么在確定問題的階段就已經有很多的解決方案了,或者自然而然地會看到解決方案。
《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六):掌握發現問題的能力,快速擺脫工作中的困境。
美國華盛頓廣場有名的杰弗遜紀念大廈,因年深日久,墻面出現裂紋。為能保護好這幢大廈,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討。
是專家制定了龐大的整修計劃,耗時耗力,耗巨資。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突然發現損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兇是侵蝕的酸雨。
專家們進一步研究,卻發現對墻體侵蝕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沖洗墻壁所含的清潔劑對建筑物有酸蝕作用。
為什么每天要沖洗墻壁呢?是因為墻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鳥糞。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鳥糞呢?因為大廈周圍聚集了很多燕子。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燕子呢?因為墻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蜘蛛呢?因為大廈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
為什么有這么多飛蟲?因為飛蟲在這里繁殖特別快。
而飛蟲在這里繁殖特別快的原因,是這里的塵埃最適宜飛蟲繁殖。
為什么這里最適宜飛蟲繁殖?因為開著的窗陽光充足,大量飛蟲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發現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只要關上整幢大廈的窗簾。
一個困擾大家多年的問題,就用最簡單省力的方式解決了。在職場上,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煩惱。
在現有的情況下為什么無法解決問題?
為什么原本以為已經解決了問題,實際實施解決方案后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
為什么無法解決的問題堆積如山?卻不知道從解決哪個問題開始?
日本作者家齋藤嘉則在《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里詳細地分析了我們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及正確發現問題的方法。
作者齋藤嘉則曾任職于全球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他在自己舉辦的經營咨詢和解決問題的培訓課上,經常能夠遇到,沒有找到真正的問題,就急于準備解決方案的人。
甚至有人一門心思,思考毫無意義的問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解決問題的原點,在于發現真正的問題。
一.怎么定義“問題”這個概念?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豪伯特西蒙在《管理決策新科學》中提到解決問題,就是設定目標。
發現現狀與目標應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并且選擇恰當的已知的或者通過探索獲得的,在探索過程中,適當的某些方式,讓這些特定的差異逐漸減少。
簡單來說問題就是,目標(應有狀態)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問題=應有狀態一現狀
舉一個例子,大多數肥胖的人認為苗條的人在生活中對身材沒有問題。在他們看來,苗條的人擁有最理想的身材,不存在著任何煩惱。
但事實上,苗條的人則認為應當的狀態可能是胸部大一點,臀部翹一點。看起來更加健康,性感。這樣,苗條的人的問題就產生了。
于是苗條的人為了增加體重,在健身房運動,為了增加肌肉,通過游泳增強體力。努力實時解決方案,已達到應有的理想狀態。
所以問題存在于任何人,任何事。
二.無法發現問題的4個原因。
和他人商量事情的時候,常常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人提出了很多問題,同時還會說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但是在解決方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一關又一關的障礙。
最終忙乎了半天,問題依然存在,可是自己卻累得半死。而朋友看著當事人每天忙忙碌碌的樣
子,心里卻犯嘀咕,“他到底整天在忙什么”?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找到問題發生的真正所在。
無法發現問題,大概有四個原因。
1.無法正確描繪作為定義問題的前提的應有狀態。
簡單的說,根本不了解企業或者個人達成的愿景和目標到底是什么?
有一個人,最近辭職跳槽了。但他沒有想好要下一份工作的目標。所以他選擇去了一家,認可自己工作經驗的公司。
但是在這家公司,他同樣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在新公司是否能夠適應。價值能否發揮到最大。
這家公司能否提供他如他所想的愿景。因為沒有目標,所以行動就沒有方向,也就無法評判是對還是錯。
2.缺乏認識和分析現狀的能力,無法正確認識現狀。
通常人們感覺到現狀出現問題的時候,開始嘗試解決問題。但是要正確把握真正問題,必須要充分了解現狀。
例如外出的時候看天空可能會下雨,但是心里又想不一定會下雨,所以還是不帶傘了吧?結果回家被雨淋了一個涼心透。
3.沒有弄清差距的結構,無法具體分析問題的本質,也無法排列待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
如果看待問題的方法過于表面化,而無法深入挖掘應該解決的問題,則無法找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比如一些中年人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很年輕,當有人夸她,“你看起來好年輕”,他會覺得非常開心。
他心里想著別人說我“年輕”。卻沒有留意到別人說的,“你看起來”。那是因為心里害怕承認自己是中年人。不想面對已經變老的事實。
所以就把重點放在如何讓自己避免衰老,但怎么樣也抵不住歲月的腳步。
其實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對直面中年危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設定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而是如何讓自己在這年紀變得更有魅力。
4.從可以實行的解決方案倒推,武斷的判斷問題。忽視了問題會連鎖是擴大的情況。
一些公司會認為目前困難重重,那么就從能解決的問題開始解決。以達到一點點的破冰,最終能讓自己這條大船在大海中通航。
但是在埋頭苦干的時候,卻沒有觀察氣候,水流。也沒有注意隨后有沒有更大的冰山。
一些公司銷售業績持續惡化,就會立即尋找解決方案。然而,過度關注執行方案,就會偏離抓住問題本質的初衷。
在商務場合無法解決的問題上,花費大量的精力,這種做法就會引發新的問題,還會錯過新的機會,就會造成機會的損失,所以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把問題擴大化。
三.正確發現問題的4P方法。
目前很多商業領袖都需要具備自主式發現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戰略性發現問題的能力。而操作性發現問題是指在已有的框架內,在現有的職務和任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
戰略性發現問題,則是指自己構建應有的狀況的框架內發現問題,兩者之間看似看待問題的視野的廣度,以及判斷問題,所有者角度的方式都截然不同。
并且有時不僅需要重新定義目的問題,本身也會隨著把握問題的時間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怎么才能戰略性發現問題呢?
①目的軸:為了什么?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目的,以游泳為例,人們游泳的目的是促進身體健康,堅持每周兩次,每次游一公里。
但是后面漸漸演變成既使身體不適,也要完成自己的目的。如果一周只有一次的機會去,那就早早結束工作創造一周兩次的機會。
就像這樣,忘記你原本的目的,把眼前的行為當成目的來看待問題,只能在極其狹小的范圍內發現問題錯過解決根本問題的良機
只有深度的思考目的,并且為這個目的付諸行動,才能為達成目的的行動排出優先順序,這點非常重要。
②立場軸:究竟是對誰而言的問題?
在同一家公司,不同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因為每個人在視頻中的視角和立場不一樣,所以會產生差異。
雖然組織是個體的結合,但是由于每個個體所屬部門不同,或者在等級制度中所處的階層不同,所以在處理問題時的立場也截然不同。
因此,要想客觀的把握問題的真象,首先就應該脫離自己的立場,從零開始思考問題。
所以在職場上要想檢測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是否正確。可以試著嘗試改變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③空間軸:看待問題廣度和深度的能力。
輝瑞制藥公司的研發人員為治療心臟病而研發出偉哥這種藥物。
但經過臨床試驗發現,這種藥物治療心臟病的過程中,對于治療男性陰莖勃起功能障礙,有良好的效果。
于是,研究人員將治療對象的格局重心臟病轉移到泌尿科病。
為了避免出現問題的遺漏和偏離,我們需要時刻擴展設想構思的思考空間,并且學會靈活地改變從中獲得框架。
大格局意味著要擴大思考空間,還要解決的問題,放在這個已經整理好的框架內,就能很清楚的看清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
④時間軸:從哪個時間點截取問題是關鍵。
就拿交通事故這個問題來說,如果把時間軸設在現在的話,問題就是傷者的補助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堵車。
如果把時間軸延伸到遙遠的將來,那么該解決的問題就是道路或信號燈不完善,導致在同一地點再次發生交通事故。
所以根據時間軸設定的時間和期間不同問題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所以時間軸設置得太近,那么思維就會受到之前的框架的限制,無法看清真正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靈活運用4p框架發現問題,就會找到真正的問題,并迅速找到解決它的方法。
工作中只有用心觀察,才能學到更多。學到的任何技能和知識都可能成為自我未來的生存工具。
工作是一個人生存的手段,是愉悅人生的保障,用心工作,解決每個困難。過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最終你將收獲一個燦爛的未來。
說明:本站圖片源于互聯網公開資料,僅供讀者欣賞和參考,如有問題請聯系站長刪除。如需純文本版請下載《工作的原理·發現問題篇》讀后感精選。如發現錯誤,請猛踩文章,我們會及時改正。獲取更多相似文章,您可以全網搜索讀后感 精選 發現問題 工作 原理。
{{{description}}}... 閱讀全文»